鹽霧環境試驗設備是一種人工模擬鹽霧環境的試驗設備,它與大氣條件下的暴露試驗相比,具有顯著的優點:腐蝕環境可以控制,環境再現性好;試驗時間明顯縮短;節約了大量的人力、財力、物力。

鹽霧試驗早是在1914年美國材料試驗學會(ASTM)第17屆年會上由J.A.Capp提出。當時的目的是希望獲得類似沿海大氣的試驗條件,以研究某些金屬保護層的使用可靠性。它是將樣品放在鹽霧中進行試驗,這是鹽霧試驗最早的應用。1919年起,美國國家標準局開始推廣應用,1939—1961年ASTM列為暫行標準,并修訂多次。1962年起列為正式標準。
我國從50年代開始就與前蘇聯等東歐國家合作,開展了產品鹽霧試驗工作。當時,試驗的對象主要是一些軍工產品和一些重要的工業產品。由于當時我國的工業剛剛起步,鹽霧試驗工作發展緩慢。到了70年代,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,國際貿易日益增多,作為一種考核產品的耐腐蝕能力的環境試驗設備,得到了大量的應用和發展。
鹽霧環境試驗設備的發展和推廣都很快,已從初期的單純中性鹽霧試驗設備發展成:醋酸鹽霧試驗、銅鹽加速醋酸鹽霧試驗和交變鹽霧試驗等多種形式。我國鹽霧試驗國家標準有詳細的規定說明。
例如我國頒布的GB2423.17和GB 2423.18標準就是專門用于電工電子產品鹽霧試驗的標準;
GB 6458、GB6459、GB6460標準則是用于金屬覆蓋層的鹽霧試驗標準;
GB 5938、GB 5939、GB5940標準則是專門用于考核輕工產品電鍍層的鹽霧試驗標準;
而GB 1771標準則主要適用于油漆層的鹽霧試驗標準。